癌末病友得使用嗎啡等鴉片類藥物減輕疼痛,但長期使用卻有止痛效果遞減的缺點,提高劑量則造成病人肝腎代謝負擔等副作用,台灣大學為主的本土研究團隊,歷經3年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特殊因子「CXCL1」,是止痛藥越用越沒效關鍵,若能抑制「CXCL1」,可讓嗎啡止痛強度延長約一倍。
該研究成果今年3月發表在麻醉學門排名第一的「Anesthesiology(麻醉學)科學期刊」,被美國麻醉醫學會總部選為當期最重要的科學研究,獲美國麻醉醫學會撰文推薦,研究團隊表示,盼透過該研究幫助科學家研發新的小分子藥物,透過新的口服藥物讓嗎啡對病人的止痛效果延長更久。
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符文美,帶領台大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林至芃等人,與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合作,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,透過30名因嚴重癌症疼痛而接受高劑量的鴉片類藥物止痛的病患,還有10名健康受試者作為對照。林至芃說,研究顯示,因癌症疼痛而使用高劑量鴉片類藥物而產生藥物耐受性的病患,其中樞神經系統內有一個特殊因子「CXCL1(趨化因子一)」會異常的增加,而且隨著鴉片類藥物的使用劑量增加,「CXCL1」的表現量也更高,成為科學界首次發現「CXCL1」與鴉片藥物耐受性的關連。
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動物實驗,發現實驗鼠經過48小時脊椎管內注射嗎啡後,脊髓組織內也會出現大量的「CXCL1」,若在脊椎管內投予抗體將「CXCL1」蛋白中和掉,則可以大幅延緩鴉片藥物耐受性,72小時之後,未中和「CXCL1」的止痛效率約15%,中和之後止痛效率達30%,效果強一倍。
至於該研究對藥癮是否有效?林至芃指出,藥癮的產生是很多心理與藥理,對戒癮會有一些幫助,但幫助多少則待科學界進一步研究。(許敏溶╱台北報導)
該研究成果今年3月發表在麻醉學門排名第一的「Anesthesiology(麻醉學)科學期刊」,被美國麻醉醫學會總部選為當期最重要的科學研究,獲美國麻醉醫學會撰文推薦,研究團隊表示,盼透過該研究幫助科學家研發新的小分子藥物,透過新的口服藥物讓嗎啡對病人的止痛效果延長更久。
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符文美,帶領台大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林至芃等人,與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合作,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,透過30名因嚴重癌症疼痛而接受高劑量的鴉片類藥物止痛的病患,還有10名健康受試者作為對照。林至芃說,研究顯示,因癌症疼痛而使用高劑量鴉片類藥物而產生藥物耐受性的病患,其中樞神經系統內有一個特殊因子「CXCL1(趨化因子一)」會異常的增加,而且隨著鴉片類藥物的使用劑量增加,「CXCL1」的表現量也更高,成為科學界首次發現「CXCL1」與鴉片藥物耐受性的關連。
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動物實驗,發現實驗鼠經過48小時脊椎管內注射嗎啡後,脊髓組織內也會出現大量的「CXCL1」,若在脊椎管內投予抗體將「CXCL1」蛋白中和掉,則可以大幅延緩鴉片藥物耐受性,72小時之後,未中和「CXCL1」的止痛效率約15%,中和之後止痛效率達30%,效果強一倍。
至於該研究對藥癮是否有效?林至芃指出,藥癮的產生是很多心理與藥理,對戒癮會有一些幫助,但幫助多少則待科學界進一步研究。(許敏溶╱台北報導)
文章原址:
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50506/605328/?utm_source=FB